醫療器械行業醞釀變局。
家電行業內卷,美的入主萬東醫療,進入醫療器械的步伐堅定無比。但你可能不知道,騰訊跨界布局得更早。
騰訊醫療健康成立于2016年,今年6月25日,注冊資本由500萬元暴增至9億元。
微創醫療以超過20個產品進入創新器械綠色通道為傲,其中2020年為2個,今年3月,騰訊醫療健康有2個醫療AI軟件同時進入創新器械綠色通道。
騰訊介入的是醫學影像智能識別,涉及眼底病和下消化道息肉。
華為首個醫療器械是可穿戴設備腕部單導心電采集器,已于去年11月拿到二類證。
大佬親自下海干活,也許不過就是想證明“我能”。
家電大廠卻是想給自己換一塊更高的天花板。
蘋果也做了一件證明“我能”的事,6月26日,移動心電圖房顫提示軟件拿到中國醫療器械注冊證,Apple Watch的心電圖功能正式解鎖。
ECG心電圖功能只需30秒可區分竇性心律是否正常,不齊或者是否伴有竇性房顫,并在健康APP中繪制出帶有詳細數據的心率圖,可按PDF形式保存。
蘋果、華為跨界,自然而然,這背后是科技集成和產業融合的趨勢。
互聯網巨頭進入醫療AI,讓自身算法優勢價值最大化。
制造業巨頭開做醫療器械,本質不是跨界,而是平移。
醫療器械屬于高端制造。制造業是中國人擅長的領域,應用層面重于基礎研究,工具理性大于架空想象,循序模仿和改進,日臻精良,又接地氣,兼具性價比,在新術式突破上更為容易。
廣東是中國制造的中流砥柱,更是家電制造的領跑者。
沒有深厚醫學積淀的深圳,卻成為醫療器械重鎮,因為植根于廣東深厚的制造業積累。
器械領域的并購多具有積極意義,可直接獲得或強化一個細分賽道,有永續價值。BD能力是制造企業的一個重要基本面。
美敦力幾乎吃下醫療器械全領域,并沒有出現消化不良。器械是微創新,注重經驗積累,過往可為現在賦能,技術演化有連續性,并購不會打斷這一進程。
所以,美的并購萬東醫療有著流暢的邏輯。
如果愛,請深愛。
先是22.97億元,然后20.83億元,直至拿下萬東醫療45.46%股份。
而長期很努力很頹廢的萬東醫療,成長性發生確定性改善,自2月1日以來股價翻倍。
萬東醫療所在的醫學影像賽道,CT、MR、PET/CT、PET/MR、DSA、內窺鏡長期由GE、飛利浦、西門子及日系廠家占據主要市場份額。
醫學影像設備,是最能代表先進技術及高端制造工藝的細分行業之一,覆蓋化學、物理、材料、計算機、軟件、機械、電子和電磁多個學科。
美的器械第一戰,選擇攻打最堅固的一座城池,他日攻克之后,天下皆坦途。
2019年,美的成立庫卡中國事業部,涉及智能醫療自動化。
至今,已有眾多醫療項目應用庫卡機器人技術,其中包括癌癥和腦腫瘤治療、導管介入、兒科診斷和治療、醫學研究和康復的臨床研究。
如果美的做醫療是認真的,成長路徑可對標飛利浦。
2020年,飛利浦鯨吞四方,收購生物遙測技術和膠囊技術,以3.6億美元收購美國外周血管公司Intact Vascular,以28億美元收購生物遙測技術公司Biotelemetry。
2020年飛利浦銷售額達到1536億元人民幣,未來將著重于4個戰略領域,分別是影像診斷領域、人工智能放射學平臺、遠程監控與護理、個人健康管理。
庫卡機器人
染指醫療器械,美的之后有格力,騰訊之后有阿里、京東、百度、美團,華為之后有聯想,甚至瑞幸咖啡自顧有暇,也可能有驚人之舉。
原有的醫療器械格局是否會被動搖?
共享大市場高成長,外來者可助推國產替代過程。國內器械消費占整個醫療市場25%,對照海外超40%、美歐日超50%的比例,仍有明顯提升空間。2019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6235億元,連續6年保持20%復合增速,弗若斯特沙利文預計2024年超過1.2萬億元。外資公司占據著高端醫療器械市場超7成市場份額。美的、格力從制造業平移過來,介入中高端醫療設備,依托資本和技術優勢,更有力挑戰外資話語權。
互聯網巨頭專注醫療AI,開拓增量市場。是來做大蛋糕的,而不是分蛋糕。2020年1月以來,醫療AI企業拿到15個醫療器械三類證,開啟商業化,涌現平臺型企業數坤科技,一場大風來了,騰訊投資森億智能、晶泰科技,也自己下場干活。醫學影像AI算法以更少的數據生成高分辨率掃描結果,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減少患者暴露于放射線和重金屬的時間。
現有醫療器械細分龍頭不會受到沖擊,但并購大幕已然開啟。
樂普醫療深受內卷之苦,所在賽道均是競爭充分的紅海,醫?刭M壓力山大,7月16日公告并購隱形正畸公司博思美,終于打開消費醫療的世界。
博思美有差異化競爭力,iFree兒牙早矯系列屬于“地包天”超早期快速隱形矯治系統,突破了兒童早期矯治中矯治固位難、在上頜骨前牽引發育階段同時對上下牙進行三維調整移動的兩大技術瓶頸,可覆蓋
4-15 歲兒童早期矯治所有的病例解決方案。
國內有18000家醫療器械廠商,行業集中度有待提升,外來巨頭、現有龍頭都有動力啄食小公司,擴充賽道和管線。
而小公司也有越來越強的賣身沖動。去年有82家醫療器械企業終止IPO,今年有124家終止IPO,其中114家為主動撤回,此路不通。
未來某一天,美的和邁瑞醫療、微創醫療是否會在同一張桌子上對峙?
更愿意看見,邁瑞、微創扭身離去,投向更廣闊的全球市場。